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是对现有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成都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整合扩展而成的。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2000年4月经批准设立,是中国首批出口加工区之一,2009年进出口总额64.2亿美元,2010年1-7月进出口总额50.75亿美元,增长43%,综合排名全国第5、中西部*1,是全国发展的出口加工区之一;成都保税物流中心(B型)于2009年3月通过验收,7月正式封关运行。根据批复,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4.68平方公里,位于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整合扩展后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集保税出口、保税物流、口岸功能于一身,有利于海关运行,更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批准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范围内,已有英特尔、富士康、德州仪器、戴尔、莫仕连接器等50多家企业入驻,投资总额22.3亿美元,区内从业人员**过12**。2012年1月经批准扩设双流园区,2012年7月3日正式验收合格。区内企业有仁宝、纬创等世界五*企业。
江苏江阴
2016年1月,近日以国函〔2016〕21号文件批复同意设立江阴综合保税区,标志着江阴临港开发区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这是临港开发区建成的*11个平台 。
江阴综合保税区位于临港开发区原申港境内,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2019年1月2日,主持召开会议,部署对标国际水平促进综合保税区升级,打造高水平开放新平台;决定推出便利化改革措施,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注销难"问题。
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一样,是我国开放层次、优惠政策多、功能齐全、手续简化的开放区域。与保税区一词之差,却功能更为齐全,它整合来原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外向型功能区后,成为更为开放的一种形态,也更符合国际惯例。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根据现行有关政策,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货物进入保税区,实行保税管理;境内其他地区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境;同时,外经贸、外汇管理部门也对保税区实行相对优惠的政策。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开展口岸作业业务,海关、商检等部门在园区内查验货物后,可在任何口岸(海港或空港)转关出口,无须再开箱查验。
折叠广西南宁
2015年11月2日,经批准,由南宁高新区托管的南宁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转型升级为南宁综合保税区。这是广西*三个保税区,此次成功升级,不仅巩固了南宁综合保税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无水港"的地位,也将有力助推广西的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围绕促进形成连接西南经济**和边境口岸、海港的中心枢纽,打造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往来的海关区和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在完善原有保税物流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口岸作业、保税加工两大功能,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高地、以保税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新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