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物流业深度融合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物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货物跟踪定位、RFID、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技术、智能交通及定位服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成效显著。 其中,物联网正与物流业深度融合,从技术、模式、空间等诸多方面改变了传统物流的运作方式,提高了行业的效率水平。据悉,目前行业已经有**过400万辆重型货车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大量的托盘、集装箱、仓库、货物等接入物联网,以信息互联、设施互联带动了物流的互联。车联网技术从传统车辆定位向车队管理、车辆维修、智能调度、金融服务等方向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拉动,物流信息化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促进着物流产业的智慧升级与发展。 1.互联网+”进一步促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崔忠付在大会上表示,自2015年7月,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物流”等11项重点行动以来,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委在过去一年发布了50多份政策文件,从不同的角度推动“互联网+物流”的发展,为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提升商贸物流服务水平,必须依赖于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标准化,为物流信息化打下基础,如推进信息系统和平台的标准化,引导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同时,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提高商贸物流信息化水平新路径。如探索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以“互联网+”的理念来物流信息化发展;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示范;积极推广集中配送、统一配送、共同配送、仓储一体化等的物流配送服务模式等。
现代物流与铁路货运在业务上有继承性。现代物流服务的主体功能是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加工等,但其中两个重要的功能环节是运输和仓储。而传统的运输要以运输为主,并且具备初步的存储、装卸、搬运及一定的配送能力。铁路可以说是中国规模大的、传统的运输企业,这种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使得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进入“门槛”较低,风险也相对较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户单一的运输需求逐步向现代物流的增值服务转变,传统的运输服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市场需求,客户在托运货物的时往往还希望能够获得诸如上门取货、货物包装理、货物状态追踪查询等更多的附加服务。 根据客户要求,从整体上深入了解顾客的生产或商业全过程,并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为客户提供物流系统设计,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还可以对顾客物流供应链上的不同商家比如代理商、供应商、批发商或物流服务提供商等进行分析和比较,为顾客选择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等业务咨询和决策支持服务,有利于提升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忽高忽低的汽车市场需求变化,主机厂受成本压力、外国汽车厂竞争压力, WTO 关税调整等政策因素影响,必然导致其压力向汽车产业链其他环节的释放。主机的成本核算需求已经把物流运输企业的车辆利用率**前定位在 70-80% 之 间,严重挤压了整车物流商的效益空间。 持续增长的油价成本和不规范的途中罚款更加重了企业负担。 国家标准的限制导致了区域间的政策尺度掌握差异。**长、**限车型在这里不能上牌,在那里就可以通,怎么也解决不了竞争的对等、基础统一。 大多情况下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局面,围绕一个主机厂,以当地运输为主体形成了一批运输企业,他们的规模、管理能力、地域的群体利益制约了外地企业参与竞争,特别在月初、月末的不均衡销售发运情况下,更加无法旗帜鲜明的提出强化管理、改善品质的合理管理需求。 公路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卷入无序、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导致了行业价格体系的破坏和局部供需的不平衡。汽车物流运输过程中,各企业为寻求回流效益、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破坏了行业价格体系。这种恶性竞争还造成了局部运力供给大于运量需求的假象,一方面是潜力巨大的市场和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价格的不断压低和利润的不断侵蚀,这种效益剪刀差的矛盾日趋**。